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乳品销售端:被冷链遗忘的角落?

 乳品销售端:被冷链遗忘的角落?

发布时间:2025-07-21 10:55
信息摘要:
由此可见,对于乳品冷链来说,卫生和安全已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最后100米、50米的问题,冷链末端亟需加大监管和抽检力度。现在,我们老是说全程冷链,严防断链。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国际社会和我国全社会对此也给予高度重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些年对三鹿奶粉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但在大得人心的同时,也不由使人心生疑窦:难道我们国家乳品行业食品安全的唯一风险因素,就只是三聚氰胺之类的奶粉添加剂的问题吗?所以提出这一疑问,缘于对温度和保鲜要求极高的牛奶、酸奶及其它需要温控的乳制品,虽已有行业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形成全程冷链,尤其是在销售端,断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且缺乏相应监管。


这种行业现状是极其危险的。虽然自三聚氰胺事件至今,我国的乳品行业,没有再发生与其类似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也尚未发生由于冷链落后或断链而造成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可是,在乳品冷链销售端却屡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只是尚未发生类似三聚氰胺大头娃娃那样的震惊朝野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而已。在庆幸的同时,也不由使让人想起了老电影《南征北战》里的一句话:“没动静就说明快了。”总之,未雨宜筹谋,为了避免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像如今预防三聚氰胺一样,高筑起乳品销售端的冷链安全墙。


笔者这样说、这样想,绝非杞人忧天,也非危言耸听。试举一例,随着夏季的很快到来,酸奶又成为今年消暑的最佳选择,但是当冷藏条件不达标时,酸奶的营养益生菌就可能变成有害细菌。在这里不妨回顾去年夏天新京报记者的一篇街头见闻:“ 记者近日在北京南锣鼓巷、后海等景点,对瓷罐酸奶进行了探访及现场测温,结果发现其平均温度为23℃,均不符合0℃-6℃的冷藏要求。将8份随机购买的瓷罐酸奶送至权威检测机构检验发现,共有5个样品出现了酵母菌、霉菌超标等问题,其中1份样品还检出了不得检出的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随后,记者走访了有关厂家。厂家解释称,其产品在出厂前均经过系列检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从二级批发商到店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往往脱冷,厂家实在难以监管。实际情况也果然如此,记者在探访当日就发现,南锣鼓巷一辆配送酸奶的电动三轮车,仅在货品上方盖了一块棉被,连冰块等基本的冷藏措施也没有。

酸奶对温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教授介绍,酸奶按2℃-6℃冷藏保质期通常是14天,但在超过30℃的高温环境下,可能一天就会变质。不光是酸奶,需要进行冷链处理的乳制品还包括巴氏奶、冰淇淋等,只是酸奶、巴氏奶等液态乳制品由于表面上在销售端不是固态呈现,不像其他冷链商品甚至也不像冰淇淋那样,由于融化和变软,更容易让人们肉眼发见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的乳制品,在生产阶段和储运阶段的冷链还是有保证的,如今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冷链的下游。这里所说的下游,说白了,就是指的销售端。这一端,别说是乳品生产企业无法监管,就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也很难监管,属于典型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就此是否可以说,乳品销售端是被冷链物流遗忘的一端,是一个乳制品冷链监管的死角。

由此可见,对于乳品冷链来说,卫生和安全已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最后100米、50米的问题,冷链末端亟需加大监管和抽检力度。现在,我们老是说全程冷链,严防断链。鉴于上述现状,乳品冷链全程冷链的概念,真的需要改改了,准确的说,就是需要延伸一下了,即乳品冷链的范围,不光包括从生产到运输,也不光包括从冷藏车卸下货到销售点的冰柜,还应包括从冰柜出来到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手里和嘴里。只有这样,乳品冷链才可称得上是全程冷链;否则,乳品冷链此前的所有努力,哪怕生产、仓储和运输都很到位,也将会由于销售端的不到位而功亏一篑,太不值得不说,也会让乳品行业一直埋着一枚类似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的定时炸弹。

热品推荐 Hot product

产品图片1

可以介绍产品材质、产品参数、产品原料、产品用法等

产品图片2

可以介绍产品材质、产品参数、产品原料、产品用法等

产品图片2

可以介绍产品材质、产品参数、产品原料、产品用法等

产品图片3

可以介绍产品材质、产品参数、产品原料、产品用法等

联系我们

  • 电话:021-35383309
  • 微信/手机:15921005345  
  • 邮箱:wangyi@aqsc.net.cn
  • 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汇港路377号2幢1楼1单元
二维码
二维码

二维码

咨询热线
400-000-xxxx
网站首页
返回顶部